点击此登陆论坛 全新的ABlog
首 页 | 论 坛 | 每月话题 | 焦点推荐 | 行业动态 | 论坛导读 | 建筑书评 | 品 房企业会员 | 招标公告 | 对话建筑界 | 人才招聘
APP 帮助链 此刻在 Master 建筑瀑布 建筑师 ATD a+u EL domus | 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武汉 重庆 南京 沈阳 西安 天津 杭州 深圳 大连
当前位置:

□ 刊发于《中外建筑》
   2005年第3期

□ 阅读次数:7737
□ 现有评论:0

□ 查看/发表评论
 
封建时期的中西建筑
张以红
张以红
Zhang Yihong
摘 要:封建社会时期,中西建筑的发展与各地政治、社会以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为封建主服务的特质是这时期建筑的共性。两条建筑发展道路是中西封建势力和文化根基差异导致的结果。封建时期的社会历史在中西建筑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是研究中西建筑文化根源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封建时期:中西建筑:政治:文化:封建制度
中图分类号:TU-09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5)03-0077-03
  世界封建社会发展大约在公元后一千年到两千年间。其中,中国的封建社会产生于公元前475年,结束于公元1911年,历时两千多年,鼎盛于公元5~13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则始于公元479年,终于15世纪,历时千年,鼎盛于公元10~12世纪。在这段社会发展历程中,中西建筑由于社会制度的影响和政治势力的差异,形成了两大建筑体系,是世界建筑的两条主流。
  1 封建制度是封建时期建筑的基石
  封建制度的本质是通过禁锢思想,高度集权,维护封建地主统治。无论中国和欧洲都形成了程度不一,或皇权与教权结合,或皇权统治,或教权统治的社会制度,对建筑的影响深远。
  1.1 封建皇朝统治下的中国建筑。
  在中国,秦始皇统一中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皇朝,统一思想,统一制度。在以后的二千多年封建社会中,中国封建皇朝的专政制度不断完善巩固。皇权成为了国家的最高权力。皇朝的政治中心都城成为了最高的城市代表,皇宫成为了最高的建筑代表。全国建筑中,皇宫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色彩最丰富和鲜明。记载中,秦朝的阿房宫富丽极致,朝宫有七百多所,殿堂可容纳一万余人。在楚汉战争中,被大火烧了三天三日才烧尽。具有代表性的明清北京紫禁城是目前保留完好的古代宫殿群,气势磅礴,富丽堂皇,占地72万m2,9000座房屋。宫殿建筑多采用13间或11间的开间,是一般衙门的两倍,一般民居的3倍。建筑群与高大的围墙连成宽广的封闭院落。主体建筑位于院落的中心高台上。层层递进的皇城,密封的实墙,空荡得可以回音的院落,产生了深然壁垒的氛围,使人不敢呼吸的宫殿有着座立在院落中间的4~5m的须弥台上。厚重的屋檐、勾心的屋角、排列着的护法神兽,显示着国家主人的至高无上和不可侵犯。皇宫里充织着鲜艳的红、黄、蓝、绿等原色,以蓝天为背景,辅以明亮的汉白玉,呈现着主人的高贵与显赫。
与皇权相辅相成的儒教和佛教,因为巩固皇权有功,也得到了显赫的身份。孔庙和佛寺是仅次于宫殿的建筑。开间、用材、装饰等建筑型制等级也仅次于宫殿。与皇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周边的民宅。灰色的砖瓦、矮小的尺度、规整的排列形式,表示着对君主的尊敬和顺从。中国繁荣强大,等级分明的封建社会衍生了华丽统一,泾渭分明的古代建筑。
  1.2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领地建筑。
  在中国封建建筑蓬勃发展的同时,欧洲建筑结束了开放奢华的古罗马时代,开始了禁欲专权的中世纪时期。这时的欧洲建筑分成了两个体系,一个是东欧的拜占庭建筑,一个是西欧的修道院和哥特式建筑。
  拜占庭建筑是拜占庭帝国时期的产物。拜占庭帝国比较强盛,皇权占了主导地位,正教教会成为了皇帝的臣下,附属于皇室。皇宫贵族建造了大量世俗性的建筑物,包括城墙、宫殿、跑马场和巴西利卡。城市最瞩目的是基督教堂,是皇宫贵胄举行盛会的地方。拜占庭建筑发展了古罗马的穹顶和集中式型制,一般尺度高大。教堂一般采用集中的希腊十字式型制。内部空间集中又曲折,高敞而宽阔。建筑里,光线昏暗,只有从穹顶底部能透入阳光,充满了神秘的气氛。在朦胧中,使人产生敬畏的情感。这与中国古建筑的高庭深院相似,只是更为压抑。教堂内部装修豪华,色彩绚丽,用各种彩色的大理石贴面,点缀着金箔,地面和穹顶采用了大面积底色统一的马赛克人物画或粉画。发券、柱头等地方装饰着大量的石雕。教堂建筑的绚丽堂皇极力地显示着皇权的尊贵,是皇权与教权合一的代表,是封建主统治人民思想的界体。
  在西部欧洲,封建社会代表建筑是修道院教堂和哥特式建筑。西欧封建前期,在政治上教权超越了皇权,成为了国家的领主。教堂是各地最显著的建筑。早期的修道院教堂多是封建领主在乡村的领地上修建的,多采用拉丁十字式的西巴利卡型制。与罗马时期相比,建筑建造比较粗糙,不很讲究比例,内部空间比较宽阔。建筑隐喻了苦难和忧郁。十字的平面代表基督受难。建筑色调灰暗,色彩单一。内部光线灰暗,沉闷压抑。只有圣坛处色彩缤纷,形成强烈的对比,驱使人放弃对现实的追求,向往天堂。修道院的建筑手法是对开放奢华的古罗马建筑的批判,是封建社会反对奴棣社会自由无序的体现,是禁欲禁锢、加强统治的手段。
  到了封建社会的后期,欧洲城市经济壮大发展,城市教会和皇室联合形成了教权皇权结合的封建力量。他们聚集了财富,开始追求华丽的世俗生活。与乡村比较,城市相对自由,集中了大量的平民工匠,推动了教堂建筑发展,在罗马风教堂的基础上发展出哥特式建筑。由于创造了骨架券结构,哥特建筑在高度上有了很大突破,可以高达100多米,成为了城市的标志。竖向线条、细长的窗户、高高的尖塔、高大的尺度,表现出腾飞向往自由的渴望,迎合了当时的社会追求。建筑外部浑身雕刻着圣经故事和神灵;内部在阳光的透射下,高大彩色玻璃窗中的圣灵活灵活现,散发出安详的魅力。整个建筑犹如一部凝固的神话。如果说修道院建筑艺术表达的是宗教对现实生活的屏弃、厌倦和强制,那么哥特建筑可以说是采用了怀柔手法,作出了妥协,踏上了重回生活的道路。哥特建筑的华丽和超脱是世俗生活与神明信仰的合物,安抚了人民对生活的不满,一定时间内平息了人们的反抗情绪。
  从拜占廷到哥特式,欧洲的封建建筑形式多样。但共同的是,主导了欧洲封建社会的宗教,是这些建筑的核心灵魂。建筑艺术成为宣扬封建教会教义的方法,是封建统治阶层驯服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手段。
  从建筑艺术的思想基础看,中西建筑都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中国封建建筑用统一而等级分明的群体效果以及内向的空间表达了强大封建势力的高度集权。欧洲建筑则用封闭和神幻的建筑单体灌输封建教权的道德思想。封闭、内敛、压抑、等级差异几乎是这时期中西建筑的共同特征。
  2 中西封建势力的差异引发了各自的建筑道路。
  相似的社会基石塑造了建筑的相通之处。同时,封建力量的差异,产生了决然不同建筑发展历程。
  2.1 中国封建建筑的统一和稳定。
  中国,封建皇朝实力强大,封建制度稳定。封建主长期压制自然科学的发展,用主张顺从统治的儒学和佛教驯训人们。天子臣民的观念根深蒂固。人们很少有强烈的突破愿望,甚至认为被皇权统治是天经地义的。因苦难而发动的社会革命,只是在皇朝之间转换,并没有对封建制度产生根本性的突破。正是如此巩固的思想基础,使中国封建时代持续了整整两个世纪,是欧洲的两倍。同时,也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繁华稳定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中国的传统建筑也正是在这种社会政治环境下产生并发展到了高潮,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一个辉煌的分支。
  高强的统治环境,使建筑艺术也达到了统一的境界。除了皇族贵胄,从一般的大臣到普通市民的宅院都统一向南,意为朝拜天子。除了皇城和庙宇,其他建筑一般采用统一的蓝砖灰瓦,统一的四合院模式,宛如军队般的阵列着,在皇城前表现出低微和恭顺。住宅内部,高后的围墙,密封的庭院,只有仿造自然的花园或精致的天井,成为与自由天空对话的唯一通道。宅院内随处可见的是,含有“超凡脱俗”、“精忠不渝”、“无欲无求”等儒佛思想的文字镌刻、匾额或题词。还有布满了梁栋、墙头、屋脊的,源于儒佛人物故事和吉祥物的砖雕、彩画、装饰。屋内的窗、门、天花、藻井、隔断、罩及家具摆放等都有关于儒学和佛教的雕刻和花纹。对儒佛信仰的极致,隐喻着对皇朝的忠实。中国人的内省和善于沉默,但内心向往自由的性格,在浩大的皇权下,与自己的建筑揉成了一体。诗人般的情愫,在建筑中用逃避的方式,隐隐约约地透露着对现实世界的逆来顺受,对幻想世界的热衷。
  城市空间的统一和中心突出是强大封建统治的产物。北京城以永定门-正阳门-紫禁城为中轴,对称布局。皇城位于中轴北端,是全城的重点。皇城四周有37个坊。坊内的尽端胡同垂直于干道,整齐统一,便于管理。
  城市中,比较有活力的地方是市。部分市在大型庙宇外形成。市里一般建有楼馆酒肆,街道空间比较宜人。街道空间变化比较丰富,建筑轮廓线比较活泼,比一般的民居生动。但建筑的形式和用材与一般的民居差异不大,建筑色彩也以灰调为主。在城市中,是皇城的衬托物。
  在统一的思想环境中,中国古建筑走上了不断完善和稳步发展的道路。两千多年来,建筑的基本形式没有大的改变,一直沿用着木架结构,厚大的坡瓦顶,层层叠加斗拱和举架。这种建筑形式在唐宋的鼎盛期被推上了高潮,传播到了朝鲜和日本,成为了世界的一个建筑主流。
  2.2 欧洲封建建筑的丰富和多变。
  4到15世纪,欧洲也步入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期。但与中国迥然不同,欧洲封建势力并没有建立起统一强大的帝国。封建主的政治力量比较弱。这归功于古希腊和古罗马中市民自由的观念。这种观念已经深种在欧洲民众的思想中。反对压制,追求自由,追求世俗生活可以说是欧洲人民的性格。这种本能的叛逆,使封建政权缺少稳固的思想基础,封建势力相对较弱。这时期的欧洲建筑也因为政治原因走上多元多变的道路。
东欧,伴随着拜占庭帝国的兴起,拜占庭建筑走向繁荣,在4~5世纪达到了顶峰时期。这种建筑高大华丽,在古罗马的拱顶巴西利卡建筑的基础上,吸取了东亚和北非地区的建筑文化,发展成世俗性很强的建筑形式,被广泛用于大量的宫殿、娱乐场所和纪念性建筑物。到了13世纪,拜占庭分裂,封建割据严重。各地建造了许多小教堂。这些教堂形体小巧玲珑,穹顶盈满,形体变化丰富,是平民工匠的智慧产物。教堂一般由多间带穹顶的内室,高低错落地群簇着主体建筑,形成活跃欢快的外形轮廓线。外墙精致的线条装饰和式样多变的花式砌筑,使建筑显得细腻精巧。与四周的自然环境在对比中形成协调统一的效果。庞大华丽的拜占庭建筑到精致细腻的小教堂,历史的发展记载了东欧封建统治的衰落和平民思想的解放。
  在西欧,封建分裂比较严重,战乱频繁,社会发展不稳定。封建领主在各地建造教堂和修道院,兼有堡垒的作用。由于财力不足,这些建筑粗糙简陋,技术发展不大。到了10世纪,法国的教会开始壮大,建造了一些大型教堂和修道院。这些建筑有发达的横厅、高阔的中厅。建筑技术比修道院精湛,但艺术形式与修道院相仿。这时期,与修道院不同的居民住宅,却已初步显示与封建意识相对立的市民意识。居民住宅虽然没有太多的富丽装饰,但用明亮丰富的色彩,很大的窗户,富于变化外轮廓线,均称活泼的立面,表现出轻快的特质。追求世俗生活的情感已经在普通建筑艺术上释放。到了封建社会后期,西欧的城市发展很快,市民追求自由生活的运动越演越热。教权也由于教会的腐化而逐渐削弱了力量。封建统治者没有力量抗拒世俗思潮的到来,自己也因无法忍耐禁欲,加入了追求现实美的行列。在城市公共建筑中,世俗情感得到宣泄。哥特建筑打破修道院的沉闷,以力求冲破地心束缚的姿态产生了。轻快的哥特式城市主教堂取代了修道院成为了皇室领地城市的重要建筑,成为了平民工匠发挥创作激情的舞台,成为了影响久远的建筑风格。城市工匠的精心设计和结构技巧在这种建筑中得到充分体现。美丽的山花和华盖,富于装修的建筑细部,表达着市民工匠们的创作热情。高低错落的尖塔和雕像,色彩丰富的外观,充分表达了市民向往世俗生活的欢乐。工匠们对教会的鄙视和讽刺,也随时可以在教堂的雕塑和壁画中看到。封建教会的腐朽和无能给了人们抒发情感的艺术空间。除了教堂,其他的公共建筑也采用了哥特式风格。尖券、尖顶、竖线条和彩色玻璃等,多姿多彩的元素把建筑装扮得漂亮动人,仿佛显示着对生活的赞美。与修道院相比,哥特式建筑的艺术化已超越了神的禁制,重回现实。
  欧洲封建权力格局的不稳定引发了建筑艺术的多元化和跳跃式发展。封建禁锢力量不强,使欧洲建筑创作和技术创新得以繁荣发展。这与中国建筑在强大集权下的稳步发展是完全不同的。中西政治和思想观念的差异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建筑道路。
  中西封建社会的发展成就了一段灿烂的建筑时期。政治、社会与文化在建筑中凝成了史话。这些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隐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也是中西近现代建筑的基础。研究这些建筑的历史特征将为现代地方建筑的创作提供文化脉络。

参考文献:
[1].陈志华著.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叶以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7
[2].《中国建筑史》编制组.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7
[3].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7
[4]. 冯国超主编.中国通史.中国文史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1
[5]. 杨飞主编.中国建筑.中国文史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1
[6].丘科平主编.世界全史(图文版).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4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现有评论:0 [查看/发表]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V2.0版始于:April 18,2000 川ICP证B2-20080009
蜀ICP备09027272
Copyright © 1998-2024 A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