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发布于 2001-02-23 10:38:02
|
|
|
WTO,你的“深浅”究竟如何?
本报记者 陆维馨
|
不能不说的话
“狼来了”喊了多年,如今“消息树”果真开始倒下。随着WTO谈判程序的逐项告竣,入关就在眼前。但是,相对其他一些行业,我国建筑业界的反应较为冷漠。中美谈判的“双赢”似乎对我国建筑业既无险情、也算不上是机遇。WTO对中国建筑业真的是一杯“白开水”吗?
现在还无法预料中国建筑业的门会开多大,但据悉,美国华尔街的投资者已是见“中”就吸,在外资项目进入中国大门之时,更多的外国承包商、建材商、中介机构会跟着一涌而进。而我国的建筑业中有不少企业还想像着“利”好消息,活儿能增加几个。但经济界认为,入关的主要概念是进入世界经济规则下的生存,“游戏”规则将趋于无国界。既然无国界,国情焉附?而“国情“两字不正是我们往往遇到障碍绕道走的托词吗?当“走向世界”的企业宗旨贴在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墙上时,不少农民兄弟已跨洋出海先尝了“洋荤“。就行业整体而言,我们不应将开拓海外这一理念停留在廉价劳务的输出层次上。世界级最大承包商排位中,目前中国已占几席,但那多数是依据在主战场赛事的战绩来评定的。客场作战,我们对关于“赛场”、“规则“、“国际裁判”的知识掌握有多少?问题可以小到翻译是否过关。有识之士担心,一旦到了国际赛场,本队在场上还有多少优势可言。虽然专家学者的理论文章已有不少,但业界还是要来一点实的东西。
WTO谈判回放
入世将给中国建筑业带来社么?在乌拉圭回合的服务贸易谈判中,我国政府贸易谈判代表根据中国建筑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没有向其他成员国承诺开放我国的建筑市场。因而,目前我国除了外资项目向国际承包商招标以外,由中国政府和国内私人投资的基础项目,外国承包商不能建设。这些项目只能由国内的建筑企业承建,除非在技术上中国公司确实不能单独承担的,可有外国公司和中国公司合作完成。从这一点上说,我国政府对国内的建筑市场和建筑企业实行的是保护政策。但也正是这些原因,在谈判过程中,许多国家要求中国政府开放国内建筑市场,特别是来自日本、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的呼声甚高。虽然目前我国政府尚未有明确的表示,但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程的加速,在新一轮的服务贸易谈判中,中国建筑业市场开放必将纳入国际服务贸易谈判的议事日程,市场开放只是早晚之事,就看近两年我们的行业如何调整。
再说目前中国建筑市场上的外国独资项目,世行、亚行投资的建设项目,中国的企业能拿到总承包的有多少?这个统计可能有助于加大我们的危机感。资金的桎梏 企业是否拥有强大的融资能力,是目前国际建筑市场竞争的重要砝码之一。有位建企“老总”说得形象:“跨入WTO大门,我们不能用‘枪口’去对‘炮筒’。企业可以‘合纵连横’地做大,但就缺财团来做靠山”。根据我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一旦中国加入WTO,与不加入相比,2005年的GDP和社会福利收入将分别提高1955亿元人民币和1595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1.5%和1.2%。产生的巨大收益主要源于根据比较优势重新配置资源所导致的效率提高。由此可以预见的是,入世将直接刺激建设投资的增长,WTO必将对中国的建筑业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国外公司来中国投资,也可以更多地吸引国际投资机构和外国政府的贷款,届时,国内建筑市场将会更大程度地向国外公司开放,而这些资金正是我国经济稳步发展所必须的,特别是在交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环保、住宅建设等方面。当国外的建筑承包商尾随这股资金浪潮涌入我国国门时,我国的建企何以相对?或跨洋出海仅是劳务的提供和援建项目?
入关前的市场份额
1998年,国际上225家最大承包商中已有30家中国建筑业企业,但大都排位靠后,中建总公司也不过排在第24位。从合同总金额来看,30家企业只分得225家企业市场总额的4.3%。中国30家国际承包商完成的国际工程合同总和为49.584亿美元,与排名第四的瑞典SkanskaAB公司一家的合同金额(48.25亿美元)相当。另外,从工程类型占国际工程收入的比例来看,中国企业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传统的建筑安装业,石化和交通工程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但是高新技术工程合同明显偏少,工程承包区域也主要集中在非洲等欠发达地区。
而据建设部统计,目前在中国注册的外国承包商有287家,另外有1000多家中外合资、合作建筑企业,从事土木工程、线路管道及设备安装工程和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虽然这些公司中欧美公司相对较少,但实际根据美国《工程记者录》统计,1998年全球最大225家国际工程承包公司中有91家在中国有业务,而全球最大200家国际设计公司中有140家在中国有业务,可以说无论是工程设计还是工程施工,中国都是外国承包商激烈的市场。这里需要提请注意的是,在WTO加入前,我国的建设市场已经很大程度地对外开放了。一旦入关,外国公司凭借强大的资金、技术和网络优势将使国内企业更处于不利的地位,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关税逐步降低后,大量的国外优质建筑设备和新型建材将会涌入国内市场,低廉的价格和完善的售后服务,将取代部分国产相关设备和产品。因此,国外承包商的竞争能力也将随之提高,这对于我国建筑企业来说,无疑是更加严峻的挑战。我国的关税和市场放开也就是3-5年时间,就看我们的建筑企业如何在这段时间里炼好“功”、唱好“戏”。
熟识国际“规矩”
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第2条规定,“有关本协定的任措施,每一成员方给予任何成员方的服务或服务提供者的待遇,应立即、无条件地给予不低于前述待遇给予任何其他成员及相同的服务或服务提供者。”这就表明,在国际市场上,作为WTO的成员国,我国的建筑企业可以与其他的成员方建筑企业一样拥有同等的权利,并享有同等的关税减免。但同时,我国一些保护国内企业的地方规定也将逐步废止。WTO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法制建设和法律的透明度。加入世贸组织,中国需要承担的义务首先就是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按照国际建筑业的行业规范来管理中国的建筑业市场和建筑企业。当我国的市场在努力和国际接轨的时候,我们的建企业是否能也熟识这些国际“规矩”,并以此来作为自己进击国际市场武器?如对BOT(建筑-经营-转让)、EPC(设计-采购-施工)、FIDIC(建筑合同文本)、海外竞标知识等等的掌握运用的功力有多大?假如我们的建企目前在“硬件”上还不能和国外公司匹配,那么在“软件”上完全有理由掌握得更好。否则,如果不懂游戏规则,兴许连参加游戏的资格也没有。这不是危言耸听。目前德国投资国内的建设项目,大部分被一家德国建筑公司拿去。原因很简单,德国业主要求用德国的承包方式建设,而我们的建筑企业不懂德国的游戏规则是怎么回事,根本无法参与投标。 |
纯粹建筑 | 理想城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