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发布于 2001-01-19 16:44:29
|
|
|
屋檐下的建筑----评《中国建筑50年》
施公图
|
五十年的历史跨度,大致相当于两代人的社会生命周期。历史的巧合对于中国建筑半个世纪的发展来说,也恰可分为以1976年为界的前27年和后23年的两个阶段——这样的划分也许有更形象的说法,即父辈的一代和子辈的一代。例如:在建筑的掌控方来说,是父辈官方管理者的一代,和其子辈市场开发商的一代(例子很多,恕不一一列举);在从事设计的建筑师来说,是父辈计划经济时期“御用建筑师”的一代,和子辈市场经济时期的“自由建筑师”的一代(例如张开济和张永和等);最后在建筑的使用者(这里以大多数的老百姓为基准)来说,则可分为诚惶诚恐的分房的父辈一代,和亦喜亦忧的买房的子辈一代。《中国建筑50年》一书将其50年的历史分为上下两部分,并采用了两种迥然不同的体例来写作,前者严谨,后者自由,前者老问题用老办法,后者新问题用新思路,前者由一人捉刀,后者有多人分做,前者以时间线索做整体的纵向论述,后者以事件内容作分散的横向评论,大概是很符合历史的真实面貌的。
在《中国建筑50年》一书中,其上篇和下篇可以看作是分别就上述两种力量所做的表述,而不仅仅是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简单的截然的时间划分。
历史常常给我们造成这样一种错觉:即计划性强的时代事物的发展更加有序一些,计划性不强的时代事件的结构会更加混沦一些。然而,当我们考察不同尺度的社会事件,从文件档案中逐步走向社会存在的真实,它的人群和建筑,内涵和现象,这种有序的先期假设就会如燃尽的纸片一样无序地飘散在空气中,坦露出空荡的狼籍的大地原野。
以被人评为千篇一律的兵营式住宅为例,它的“建造物”的几何布局并不能实际的符合作为“建筑”的对人的日常生活的反映和关怀,外壳和内瓤的冲突其结果是否有序也就可想而知。另外,短时间的现象(可视为初始设定)和长时间建筑活动的日积月累(可视为演化的反馈和结果)也一样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根据混沌理论,一个确定性系统自身就可以产生内部随机性,时间的更迭使不同的事物得到不同的反馈和响应。建筑活动一样是随机性和反馈的进化过程。也许,新的现代科学进展会推翻史学研究的一些基本观点,改变历史研究的惯常做法。例如,我们会对建筑的原初的透视图和建成后十年二十年的建筑状态加以比较,通过该个案的研究也许会发现一些生动的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从而看到从中折射出的社会历史影响。从这一点来说,薄薄的一本《中国建筑50年》仅仅是在世纪末对50年的初步绍介,远不是这50年历史的完整总结。新的历史研究需要更加刻苦的现场作业,更新的史学观念,和更多的人们的参与。我们期待着随着建筑启蒙教育,建筑评论,建筑的日益社会化的不断进展,在不远的几年内看到该领域新的研究者和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也期待着新的更加真实的建筑不断被设计出来------因为在过去的50年中,正如在《中国建筑50年》中所表述的,一种新的建筑实验已经开始,真实的建筑已经在新老建筑师的努力下渐渐浮出海面。 |
纯粹建筑 | 理想城市
|
|